若要說有哪一種思維害人最深,我會選他—「受害者思維」
他其實有很多種樣貌,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喜歡怪罪一切,唯獨不責怪自己
比如說,自媒體創業不順時,一個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就會想說:是臉書演算法害的、Google更新害的、受眾智商跟不上他、時代變了…等等
事實上,他想的可能全部都對,但若你想往成功靠近,就是不能這麼想
為什麼對的事情也不能想?
因為這樣的思考方式,會剝奪你的主動權
既然不成功是「其他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那你還能做什麼?
當然只能抱怨、取暖、自怨自哀,更極端一點還會去爭取「公平」的對待
這些事,都對你靠近成功一點幫助也沒有,甚至會把你越拉越遠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我早就知道了,沒啥特別的
但我要跟你說,受害者思維還有個更可怕的特質:讓人上癮
因為受害者,是個迷人的角色
迷人?YES,迷人
你去看古今中外的熱門電影,主角幾乎都是受害者,這是編劇的基本原則,只要讓主角不斷在痛苦絞肉機前試著逃脫,劇情就會扣人心弦
放在現實世界中也是這樣,當有人在社群媒體抱怨某件事時(例如演算法改變),獲得的迴響通常都會比你分享勝利還高
再來,大家都喜歡跟比自己低階的人相處,所以當你展露自己是個受害者時,自然而然地會讓人「比較舒服」,比較喜歡跟你相處
這些都是讓人迷上受害者思維的陷阱
因為只要是人,都渴望被人喜歡、被人接受,而受害者這角色,就是一條舒服的捷徑
你內心感覺舒服,因為成敗不在自己
別人也感覺舒服,因為你的存在不會威脅他們
但這舒服,就是假象,你在這舒服裡面待越久,就會離你心中的目標越遠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
10%是真實事件,
而另外的90%,則是事情發生時,你如何反應來決定
這代表著同樣的事情,你可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抱怨、自怨自哀,感受同情
或者,你不屑當受害者這角色,做生命完全的主宰
我跟你保證,後者也會感覺舒服,而且是層次完全不同的舒服
更棒的是,他還能讓你一步步往目標前進
這才是真正的舒服!
---
別再當個受害者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