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觀點 Miula|質量兼具、商業創意共存的超級創作者|森.人物誌4 分鐘閱讀時間

文章總覽

M大簡單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Miula,我是<M觀點>節目的創辦人,同時也有寫一個訂閱專欄:科技巨頭解碼

M觀點主要跟大家聊科技趨勢商業的重點時事以及一些國家社會重要的經濟政策的分析跟評論

而科技巨頭解碼,則是針對美國幾個最重要的科技公司,我們會深入解析它的商業策略、財報、營運狀況,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

節目已經進行五年了,中間經過幾次改版,最新一次就是在2023年6月,我們推出M觀點2.0,每個禮拜的節目從三集變成兩集,但內容更精華更濃縮

如果你喜歡這些主題,像科技趨勢、科技產業新知識或科技產業商戰,甚至是投資話題,你都可以訂閱我們的M觀點節目喔

M大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多產?你的輸出跟輸入的比例是多少?整個內容系統如何運作?

以創作者角度來講,我生產力真的挺高,因為我每集節目都 1 小時以上,每集 2~3 個話題,照這角度來看,我一週做 3 集節目,其實可以拆成 8~9 集的 30 分鐘的節目,再加上還要寫電子報

真的還蠻多產的嘿(?

但你說怎麼變那麼多產?

其實…也是莫名其妙就變得這麼多產了

一開始做 YouTube 影片,本來也是一週做一支,後來想趕上大多數YouTuber,所以就改一週做兩支

再來直播成為趨勢,我們就再加上一支直播,再後來我們決定要多做直播,所以就把直播變成一週三次(刪掉YT)

就這樣慢慢演變,前一陣子最忙的時候,我一週有三集節目,還要再加上一篇付費的電子報(科技巨頭解碼)

高產也不是刻意要高產啦,就自然而然演變成這樣

不過演變成過程中,當然經過了不斷的優化,因為人的時間有限

你知道嗎?因為我有小孩,我女兒現在六歲,幼兒園即將升小學,其實這時候父母要花的心力很高,所以我花在家庭的時間非常多,在這種狀況下,我就不得不去把我自己工作產出的狀況,做最優化的調整

每多加一個內容,我就必須思考:我的工作要怎麼樣去調整?哪些事情該被我犧牲?

像之前有出版社找我出書,大概兩年前,但我一直沒辦法把這本書完成,因為真的沒有辦法空出足夠的時間

至於你問輸入跟輸出的比例嘛?

我現在每天的輸入時間,大概是 2~3 小時

第一個我會看的是華爾街日報,除此之外,我會看一、兩個科技主要的新聞網站,去了解最新的科技重點時事

因為無論是我的節目或電子報,80%都是以Cover科技產業為主

除了看這些媒體以外呢,我也會聽 Podcast ,我每天開車上下班,在家時也會做一點家事,這些零碎時間加起來,我一天大概會聽到一個半小時的 Podcast

Podcast 的資訊濃度沒有那麼高,某個程度來講,它是一種擴展性知識的概念

我舉個例子,最近Lex Freeman邀請了Mark Zuckerberg 聊一下他的元宇宙,聽完這一、兩個小時,你大概就會了解 Mark Zuckerberg 對元宇宙和對 Apple Vision Pro的看法

或者是前一陣子我很喜歡的影片,是 Oculus Quest 創辦人Palmer Luckey 被專訪, 他也被問了Apple Vision Pro 還有軍事國防新創的一些問題,內容很棒

這些Podcast節目,都是我知識的輸入管道之一

再來,除了我剛剛講的新聞媒體跟Podcast外,我每天還會花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去看一些網路的深度長文,我會針對這些比較好的、深入的文章長文,做系統性的閱讀

但每年的特定時間,我的輸入狀態會很不一樣,就是財報季的時候

因為科技巨頭解碼需要 cover 主要科技公司的財報,像接下來要發佈第二季的財報,在這一個月裡,我就會注意力全集中,把每一家公司的財報一次看完

至於輸出?

節目改版之後,我每週的輸出時間,估計就 20~25 個小時,以Podcast來講,每一集節目大概是 6 小時左右

其實我光寫科技巨頭解碼,一篇大概就要花我 12 小時,差不多是這樣子的分配比例

因為我自己也有女兒,很想問一下就是她剛出生那幾年,您是怎麼做時間管控的?

每一個家庭小朋友的需求都不一樣,我們家算是比較高的,真的很感謝我的另一半,她其實負責最主要的部分,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提供一些協助

這段過程,
你就是把自己ㄍ一ㄣ 到極限!

我必須說,其實小孩子剛出生幾年,如果你覺得很累、很辛苦的話,那到後期,你可能會覺得更累更辛苦

在幼兒園之前,他的生活相對單純,要做的事就是餵奶、陪他玩,可是上學之後,就會有很多學校相關的事情會出現:

今天他可能跟哪個同學吵架?

明天哪個同學不跟他玩?

後天他的老師說他怎麼樣?

家長當然也可以擺爛放手不管,但我們家想要多幫助孩子一些,所以我跟我太太都花了不少時間

當時出版社找您出的書,是什麼議題的?

我當時要寫的,其實是投資相關的書

書商找我應該是2020年(或2021),那時候股市超好,大家都想出投資書

我以前有個YT節目叫投資好難,所以我想說我的書,也要叫《投資好難》,內容是關於投資之前要了解的基本常識或者是資本市場的基礎規律

人剛進到投資市場時,很容易會被賺錢、投資報酬率這些事情吸引住目光,然後就忽略一些最基本的原則,而記好這些基本原則,你就可以避免踩很多地雷

舉個例子來講:

像我以前有一集講龐氏騙局,龐氏騙局的概念也不難

人家給你不合理的高利率, 但高利率從哪來的? 要不他有本事賺這個錢,但他如果能賺這個錢,還需要分給你嗎?

所以龐氏騙局,大多狀況,高利率就是從後來的韭菜割給你的

你如果了解資本市場的核心規則,你就會懷疑,奇怪,這個錢從哪裡生出來?沒有理由市場會生出這個錢,市場上其他投資商品的報酬率根本就沒辦法達到啊

我當時想寫的是這樣子的書,書大概只寫了 1/10 而已,所以離完稿還很遙遠,哈哈哈

其實很多對岸的大大,可能就是把自己演講的東西整理整理就可以出書,其實M大也可以考慮把自己<M理財>或是投資好難的內容重新整理一下

可是我不太喜歡這樣

我們節目或演講的內容,他比較沒有架構性,如果硬串成一本書,就變成散文集,這就只是賣給粉絲而已

如果未來有個人他都不認識Miula,也沒看過<M觀點>的節目,可是他看了這本書,覺得:哇,這本書對我很有幫助

我就想出這樣的書

如果只是賣給粉絲,那我賣別的東西賺更多,幹嘛賣書呢?

M大變現手段非常多元,有訂閱制、會員制、數位產品,可能還有些2B的服務,你覺得哪一種變現方式最適合知識型的自媒體?

知識型的自媒體,不同家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適合的變現方式也不一樣

同樣知識型的自媒體,有的可以做到百萬訂閱,有的3-5萬就到頂了

所以這很難有個通用法則,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產品、頻道 、節目去量身訂做變現模式

至於為什麼我會做那麼多變現模式呢?

因為我就是在這過程中嘗試嘛

我想試試每種商業模式,所以我做過訂閱制、會員制、線上課程,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業配跟廣告收入

包含你說2B的服務,我也曾經做過,我在18、19年的時候,還做蠻多2B的服務,後來收掉,是因為我覺得他沒有scalability(可擴展性)

2B服務,我一次只能服務一家公司,給他一些建議和顧問,收的錢就是固定的

我能夠把他的東西賣給別家公司嗎?也不是不行,但我得額外找時間把腦袋中一樣東西賣給其他公司

可擴展性,做一次可以賣給很多人

創作者最後會發現,你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你時間一定會不夠用

你要做商業模式,一定要先問:我能不能有擴展性?

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把沒有擴展性的商業模式全部收掉

你看我的業配,他是建立在我的podcast節目上,所以當我podcast節目有2萬人收聽時,他就可以收2萬人收聽的價格,未來節目有10萬人收聽時,就可以收10萬人聽的價格

但我錄節目的時間一樣,準備節目內容的時間也一樣,但我產品的售價,就會隨著規模變大而上升

訂閱制也是一樣,我現在寫科技巨頭解碼,每個禮拜就寫10~12小時,不管有1000、2000、3000人訂閱,我花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對不對?但訂閱數增加三倍,我收入就是加三倍

以我自己來說,我最喜歡的是訂閱制

因為訂閱制是一個很穩定的收入, 而且它某個程度會逼你要認真,不能擺爛

前面談到我創作很高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是被逼出來的

舉個例子;我 Podcast 節目,每個禮拜一定要出啊,因為業配都已經排下去了,就算很累很辛苦,生病快死了,節目還是得上線

科技巨頭解碼也這樣,我答應訂戶一個月 4-5 篇的文章,我就得把它生出來,不然就對不起他們,這是誠信問題

反正我最喜歡的是訂閱制,但對大多數創作者,訂閱制也不是那麼容易,我建議可以先從線上課程試試看,畢竟叫人家為你掏一次錢,跟每個月為你掏錢,難度差很多

我認為對大多數的創作者來講,訂閱制非常困難, 因為很少有主題需要這麼長期性的需求

做訂閱制,一定要想出一個很長期性的內容,最好訂閱戶今年有這個需求、明年也有、後年也有

或者你要試著找出變形,舉例來講,有些營養師,他們就會做自己的健康食品,所以它的訂閱制不單單只是知識,還能同時訂閱健康食品

再舉個例子,我前陣子有個咖啡業配,他也有做線上課程,但他是用訂閱制的形式作,訂戶每月會收到兩款咖啡豆,外加一支教學影片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喜歡咖啡的人都很講究,每一種咖啡適合用幾度泡?要沖多久?他們都很介意

而影片內容就是介紹這些,像是這款豆子怎麼樣沖泡會比較好喝?這就是一種訂閱制的變形

我非常同意訂閱制對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有點困難,你如果真的想做,就必須要找出獨特的方式,加入一些變形,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

M大約五年前進入YouTube, 我覺得現在的競爭程度跟五年前差很多,假設有人今天想開始經營YouTube 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不管是YouTube 或是Podcast ,我要給的最重要建議是:要有耐心

你要能承受自己一年都不紅,完全沒人看,這樣子你還撐得下去,你再去做

不管是YT還是Podcast,爆紅都需要時間,你永遠不知道你哪時候爆紅?

我們公司除了 <M觀點> 頻道外,還有幾個其他創作者的頻道,他們大概都是認真經營了一年後,才突然在某個時間點紅起來,然後就開始一路成長

但你去想,在不紅前的那幾個月很辛苦的…

寫腳本、拍片、剪片,有夠努力去做,但每一支影片 300、500、1000人看…

只有1000人看,你真的會餓死

想靠YouTube活下去,好歹每支影片平均每支三、五萬觀看,這是最基礎的門檻

而且我們還算是一個有經驗、有資源的公司,還有舊的頻道會幫忙互相推廣,這種狀況下,他都還需要半年~一年的時間才會做起來,你說一般沒有資源的人,是不是該更有耐心?

初期真的只能堅持做,量變一定會產生質變,當你數量做夠多時,會突然某一支就正好對中市場的胃口,它就會幫你把整個頻道擴散出去

很多人以前看你的內容覺得爛爛的,但等你有一支中了之後,觀眾就會戴上新的眼鏡:哦~~原來你之前那影片也講的不錯啊!

帳號起飛這件事不能被計畫,至少我的能力沒辦法計畫

我能分享給你的就是,先找一個你願意奉獻的主題,你真的很喜歡的主題,喜歡到就算做了一整年,花了一堆資源,就算最後不成你也不會覺得浪費,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堅持做下去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覺悟的話,你可能做到第三個月就想說:天吶!我已經做20支影片, 每支影片花好幾個小時,結果訂閱數到現在還沒破千

你絕對會灰心,就做不下去,就無法撐到爆發點了

真的要有長期作戰的決心,耐心等到你的moment 到來

M大對公司底下的新創作者,會給怎樣的規劃嗎?

我相信創作者沒那麼容易被取代跟規劃,所以我會用時間爭取空間

我舉個例子,假如今天我告訴公司裡的新進創作者說:「你第一個主題不能這樣做、不能這樣講,一定要怎樣怎樣怎樣…」

他心裡一定想:「Miula,你又不是做我的主題,你怎麼會懂?」

而且重點是,他可能是對的,我才是錯的

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需要用時間來磨,我都會放手給這些創作者,只給他一些基本原則、概念

他要不要照著做?隨便他!

但在創作過程中,他會受到各式各樣的回饋嘛,有些影片有中、有些沒中,如果他影片全都不中的話,他才會虛心想:「會不會Miula的建議其實有道理?」

這時候他才有意願去嘗試我們的做法,如果結果是好的話,這些原則就會變成他的創作習慣,這就是我帶這些創作者的方法

我發現M大也有在發一些IG Reels ,你覺得短影音是切入點嗎?

Reels當然是未來的流量重點,可是我也還在嘗試啦

如果你今天是一個新的創作者 ,IG Reels的確是一個你可以考慮的,或者是TikTok(如果你不排斥使用)

因為抖音跟 TikTok 還是在這領域最強的,我自己經營,主要是我覺得未來他在台灣被ban掉的機率蠻高的,所以沒有特別想投資這一塊

如果M大的朋友想跳進來做自媒體,你會推薦他看哪一本書或直接送他哪一本書?

不管是創作還是創業,我應該都會推薦Peter Thiel的《從0到1

他裡面講的創業或創作的概念,我覺得是通用的

年輕時,我並不認同書中的觀念, 是到了這幾年,才開始慢慢領悟 Peter Thiel 寫的內容

我講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在企業裡,我們推新產品的假設常常都是:

如果這市場,市值高達100億,那我只要搶下這個市場的1%,我就有1億的營收了

我這麼厲害,怎麼可能1%都搶不到呢?

可是 Peter Thiel 告訴你:不要做這種東西,你會失敗

即使是 100 億的市場,最終也只會剩幾個大玩家而已,你不要以為你有1%,你連0%都不會有

不要去找100億的市場的1%,而是去找1000萬的市場,想辦法拿下90%

我們把它換成創作者,很多人一進來就想,哪一些領域最紅?旅遊、男女感情、開箱?你想說流量都在那,但等你真的去做就會發現,你連1%都拿不到

你想說 Joeman 這宅男都可以這麼紅,我為什麼不可以?就跑去做顯卡開箱、豪宅開箱、跑車開箱,結果你花一樣的精神與心力,人家 Joeman 每次100萬觀看,你呢?100觀看

Why?難道你做的東西連他的1%都不到嗎?

這就是市場的80/20法則,Peter Thiel 提到最重要概念叫做細分壟斷,找一個你能夠獨霸的區域,就算那區域不大,都比去找個很大的區域,但只想搶一小杯羹都好

我覺得這是給所有創作者,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

現在自媒體平台很多,你會建議怎麼選擇第一個平台?

如果你目標要紅,那短影影音是現在的首選

但每一個人有自己適合的嘛,有些人喜歡寫文字、有些人喜歡深度溝通

為什麼我節目後來都轉成以 Podcast 為主,因為我覺得一支8~10分鐘的影片,不太能夠講完我想講的東西,而且我更喜歡這種閒聊型的創作形式

不過,我會給個建議:

創作者應該要試著挑戰,至少兩到三個不同的平台

如果你是一個創作者,你同時能夠露臉拍影片、能夠錄聲音,還能夠寫作,那我覺得這是最完美的一種創作者,因為你在不同地方,會得到不同的用戶的流量,而這些東西最終都會灌回你身上

M大剛開始創作時有任何坎嗎?(像不敢露臉、沒人看之類的)

我是真的沒有坎啦!

我跟多數創作者的差別是,我年紀比較大,所以該跨過的坎,在我的職涯中都跨過了

我以前也不敢上台簡報,但就是一定得上台簡報 ,以前也不敢在老外面前簡報,後來也硬著頭皮做了

做到第七年,你回頭看第三年做的簡報,覺得當年有夠爛!可是也無所謂啊,時間都過去了

經過這些你就會知道說:

其實沒什麼,重點是你要不要開始那一步

有沒有其他自媒體人很愛做,但你其實很不喜歡的事情? 讓你黑一下別的創作者

我覺得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不喜歡聊八卦

人性喜歡偷窺、看八卦,所以很多節目一聊八卦就容易紅,但對我來講,我不是那麼喜歡聊八卦,我聊這些東西,不過就是路邊的一個碎嘴人而已,我不想把自己變成那樣的人

第二種呢,是沒做研究就去蹭時事

爭時事沒問題,做節目本來就要談熱門時事,可是有一群人呢,他根本不懂還要講!

我舉個例子;去年Elon Musk買下推特之後呢,就很多人說他要倒了,我就很想問那些人:你有研究過Twitter的財報嗎?

你要說一間公司會倒,你必須了解他的財報,他現在賺多少錢、虧多少錢,然後預期未來會少賺多少錢…等等,這樣才可以推斷一間公司會不會倒嘛?

可是很多評論者不是嘿,他根本沒看過任何財務狀況,只是覺得現在講這話題會紅,就隨便嘴兩句

我內心都會想說,你們怎麼可以亂講呢?很多人的言論一聽就知道是在亂講,連一些最基本的數字都可以講錯

我覺得你要對言論負責任,對節目負責任,任何議題要談,就是要研究

你知道嗎?研究花的時間,很多時候會浪費,因為常常你研究完才發現,原來這件事情,跟你一開始想像的很不一樣,本來你以為可以講,但是事實上不能講,時間就這樣白費了,但這就是我對節目負責任的態度

或許是因為我自己花這麼多時間做研究,所以看到那些信口開河的人,內心就忍不住罵他們幾句

可以理解,這真的很不甘心,通常那種帶風向,炒作情緒的言論,流量都會比較好,大家無腦看也很嗨

掌握群眾想聽的東西不難,你知道群眾想聽什麼,只要去罵你就會紅

我跟你講,如果回到三年~五年前,那時候你要紅很簡單,你就連續拍十集節目

第一集罵建商、第二集罵地主、第三集罵慣老闆、第四集罵直銷,找十個大家都很痛恨的罵十集,你可能就紅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罵的東西合不合理?

很多時候如果認真研究過,你原本你想罵的東西就罵不出來了

我自己也蠻不喜歡這類型的創作者,其實創作者大部分都知道觀眾聽什麼會喜歡,但如果要負責任的話,很多話不能亂說,因為那就是不是事情的全貌

很多人不Care啦,他紅比他講的東西到底可不可靠更重要

M大自己在整個經營過程中,有沒有特別低潮的時期?

不算有任何真的低潮

應該講說低潮都會有,可能:

這禮拜真的不知道要講什麼?

覺得講的東西很爛

偶爾你會去比較一下,為什麼這個人講的比我爛,但節目流量卻比我高?

但我創作流程已經很緊繃了,所以我沒時間留在那些情緒中,就算偶有低潮,我也沒時間舔試傷口,因為我下一場仗馬上就要來了

這的確是面對低潮的一個好方式,透過打下一場仗,你很快就忘記之前的低潮

M大的仗很激烈

一開始M大有講說,現在M觀點從三集變成兩集,我發現你從今年開始有稍微減少一些產量,是有要做什麼改變或有新計劃嗎?

我過去這兩、三年,已經把我的產能撐到最大化了,但他相對犧牲了我系統的學習時間

什麼叫有系統性?就是認真去學一門學問

我舉個例子:去年生成式AI不是很紅嗎? 像是MidJourney ,我看很多人,他們每天都花 8~10 小時在試這些 prompt,學習怎樣產出更好的作品

我當時就很羨慕,我也好想把 prompt 學好喔!這樣我不但可以創作美麗作品,也能夠更理解 AI 對於未來人類世界的意義

我覺得每天花 4 小時就好,我一定可以變成相對的高手,可是我沒有這樣的時間,這樣學下去我節目都不用錄,其他事都不用做了

我現在能給觀眾的內容,大多是我腦中已經有的知識宇宙

我就像一個頂尖的日本料理高手,所以你給我每一條魚,我都可以把它切成生魚片 、拿魚骨去熬湯做成拉麵,什麼都可以弄給你

可是你問我會不會煎牛排?哎不會,因為我是日本料理廚師

你會不會做中華料理?也不會,因為我是日本料理廚師

這樣很可惜,因為我不只是想當個日本料理廚師

我希望融合一些其他料理的手法,希望有時間去學一下中華料理、學一下墨西哥料理,慢慢帶進我日本料理的做法

但我都沒有時間去學,這就是我想要減少節目的原因,因為我希望一個禮拜至少能空出 4 小時左右,系統性學習一些新東西

那最後M大還有沒有特別想要補充的事情?

創作這一條路,其實還蠻辛苦,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開始就要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就堅持走下去吧

如果創作暫時養不活自己,那就先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把創作當成副業來做,這才能可長可久

創作除了賺錢之外,某個程度來講,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人類有個基本願望,就是希望對這世界產生價值,我覺得創作就是能產生價值的事情,就算你節目只有50人聽,你就可能對這50個人產生正面影響力,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是有貢獻的事情

所以鼓勵創作者們,一開始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就好好的走下去

走的久,比一開始走的快更重要

額外加碼:我為自己問個問題,M大覺得這節目的方向是ok的嗎?就是專門給創作者聽的訪談

一個節目要做的久,建議你先找出好的商業模式

因為純靠興趣或純靠價值感,不見得能夠做的很久,但有了商業模式逼你之後,你就被逼的要做很久

一開始就要有商業模式的想法,過程中你可能會失敗,發現某些模式不Work,那就再去找新的,如果你試半天都試不出來,就代表這方向真的有問題

相關連結:

M大的節目

<M觀點> YoutubePodcast

訂閱制服務:科技巨頭解碼

M大推薦的書

從0到1

M大相關頻道

奇幻圖書館

英雄說書

美中台戰情室

分享出去唄!
預設圖片
早安傑森

嘿,早安!我是早安傑森。

我幫助有專業技能的人,創造有品味的個人品牌,並真正賺到錢

文章: 2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