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創作擊垮的個人品牌教練 Feat.尼可1 分鐘閱讀時間

對你來說,個人品牌該如何定義呢?

很多人以為只要擁有自媒體或個人網站就是擁有個人品牌,我覺得他們只是個人品牌元素的一部分,並不能完全代表個人品牌;

Amazon 的創辦人 Jeff Bezos 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的品牌就是當你不在場的時候人們對你的看法。」

個人品牌說穿了,就是別人對你的印象和看法,這取決於你的內在涵養和外在形象所傳遞出來的訊息總和,別人會透過你的專業知識、價值觀、個性還有經歷,在心中形成一種對你的認知

這些元素使你和別人不一樣

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擁有個人品牌呢?

你需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很清楚想要傳遞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並要知道你是對哪一群人說話?因為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你的受眾

受眾不用廣,只要有一個黏度高的小社群,也就是所謂的「鐵粉」,這樣當別人聽到你的名字時,他們能夠第一時間說出你在做什麼、有什麼特色或故事,並對你的印象是一致的

當然,還有一些外在衡量的標準

有人會說是粉絲數,但我覺得,與其看粉絲數,不如看互動數 還有,你在你業內的口碑和影響力也很重要,比如說:

你有沒有什麼媒體曝光?

你的內容有沒有被引用?

有沒有收到一些專業領域的講座邀請?

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的識別度和影響力已經有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徵兆

對你來說,職場能力是有辦法遷移到斜槓創業上的嗎?

我盤點過去的工作經歷,發現真的是:反走過必留痕跡

比如說,我曾在外商市調諮詢公司擔任顧問;

這段經歷中,市場分析部門會整理數據,我就要透過分析這些數據,整理出來有價值的洞見和建議給客戶

這段經歷對我現在擔任個人品牌教練有很大的幫助,他讓我擁有分析數據的能力,讓我能夠去輔導各種不同的案例,並在最短時間內,做出精準有效的市場調查,找到他們的市場定位

再來,我也在廣告公司擔任 AE(廣告業務),這也是面對客戶的工作

這工作讓我學到很多行銷企劃和網路行銷的技能,同時,我還需要協調各部門內部的工作,確保方案能夠順利進行,這讓我學習到許多 People Skill(軟實力)

我現在當品牌教練或經營自媒體時,與一些合作單位合作,也很仰賴這種 People Skill,就是與不同合作單位和人交涉的能力

此外,這工作對我的企劃能力以及熟悉各種行銷工具,這對於我後來,不管是推廣自己的品牌還是協助學員發展品牌、建立商業模式,都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一個工作,是大學時代在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和配音員

這工作很有趣,它訓練了我的口語表達還有訪問來賓的能力,因為那時候都要訪問一些地下樂團,超級難訪問,有時候你問一句話,他們會沉默五秒鐘…所以我要很臨機應變,快速找一些梗

這對於我現在訪問來賓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臨場反應,並讓來賓打開心防,講出自己的故事

廣播的經歷,也讓我學習到怎麼更好地運用聲音,比如透過音調、語速和節奏的變化來吸引聽眾的注意,這對於製作 Podcast 節目也有很大的幫助

你覺得以前客戶比較難搞,還是現在的學員?

當然是以前的客戶啊!(笑)

我可能都碰到天使學員,而且我會過濾學員,不是每個都收,我會先確定他的個案我能輔導才會接,所以他們的成果通常都不錯,比較不會有那種客訴,或讓你退費的情況

但以前的客戶就不一樣囉,那時候我剛入職場還很嫩,客戶會在很晚的時候寄 E-mail 來,說他們看了這份文案不行,要重新大改,那這樣就不用睡啦,整個部門就得趕快請創意部門的人回來調整,因為隔天就要提案了

廣告公司,尤其是台灣的廣告公司,整體氛圍就是「Client is King」,客戶說什麼都是對的,你只能說YES

但現在我的學員和我,都是平起平坐的,甚至有些人會覺得我是他們的 mentor,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學員好太多了!

大學待過廣播業,對妳 Podcast 最直接的影響是?有沒有什麼外行人一定該學會的事情?

在訪談來賓前,我會做很多功課,深入瞭解這個來賓

我會特別去選擇他之前沒有被別人問過的問題,因為我覺得,尤其是那種常常接受訪談的人,如果你問他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沒有新意了

你要去想,有什麼東西是他走到現階段,還沒有公開分享過的故事?我會在題目上特別設計,讓訪談能更有特色

再來,我不會完全照訪綱走

我會特別注意來賓的表情變化,如果他語速變慢或者表情出現不同,我就知道:這個地方一定有故事!我就會針對這些部分再多問一些

訪談還有一個技巧,就是你要找到來賓人生的轉捩點

這是一定要問的!就算他在其他節目說過,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問

轉捩點,就是讓他人生故事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另外,來賓的特點你也可以在節目中放大,比如說,有的來賓很幽默,你可以多讓他一些講案例、故事,讓他能多說一些梗

有任何人啟蒙妳開始進行「不離職創業」嗎?

不是一個特定的人,而是一本書

大概在 2017、2018 年的時候,我看到一本美國的書,叫做《The 10% Entrepreneur》中文翻譯為《不離職創業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你可以在不放棄全職工作的情況下,投入 10% 的時間和資源來創業

憑著這樣的累積,你可以慢慢把副業做起來,這方式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創業的風險,並享受創業帶來的樂趣和收益

那本書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不離職創業的概念,我覺得很酷,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當時我的正職工作,是在矽谷的科技公司,已經做得很上手了,其實有點無聊,看不到成長

所以我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經營自媒體,起初是寫旅遊,後來越做越起勁,寫的主題也越來越廣,還有機會出了兩本實體書,並收到許多演講和商業合作的邀約

不過那時候還只停留在興趣的階段,沒有認真地去考慮如何穩定變現,直到 2020 年新冠疫情來襲,我才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後來發現不是!我想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有自由的靈魂,能自由掌控工作形式、自由選擇在何處工作、何時工作,不想工作時就不工作

那時候我就想:「既然我自媒體已經開始接到一些業配,那如果全職投入,是不是就會有百分之百的回報?」

於是,我就裸辭了…

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很蠢,只有滿腔熱血,結果不到三個月…發現自己根本沒準備好,完全無法憑藉自媒體的收入養活自己

沒過多久,Meta 的工作機會來敲門,我又回到了企業當上班族;

那次經驗讓我學到一課:一定要有備而來!

從那時候開始,我很認真地做財務準備,讓自己真正有底氣辭去正職工作

在主動收入上,我開始主動向廠商提案,談一些長期合作,讓案子能更穩定,而在被動收入方面,我重新貸款,並壓低每月固定支出,拉高租金收益,並開始投資美股,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發現我的業外收入逐漸接近正職收入,有時還會超過,維持這樣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我才決定第二次離職,全職投入副業

回顧過去,你經營個人品牌有什麼很明顯的突破點嗎?

應該算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出書吧,因為我一開始是寫旅遊起家的,但寫旅遊的人真的很多,而邀約出書後,真的讓我的能見度大為提高,並且在一片旅遊部落客當中顯得比較特別

至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你能拿出一本書,這和只是一個粉絲團的感覺差很多

第二件事情是做 Podcast 節目,幸好 2020 年因為疫情,我開始做這個 Podcast 節目,否則不知道會拖到何年何月,這真的是一個很對的決定,即使現在看來,我都覺得是一個很棒的投資

Podcast 是一個很特別的平臺,作為聲音媒體,它可以和受眾建立很強的連結感和親密感

主持人的聲音和風格,能與聽眾產生一種獨特的連結,這是看影片和書籍無法相比的

因此,Podcast 的聽眾黏性很高,很多學員都是聽了我節目很久後才來找我諮詢,他們對我已經很熟悉、信任,只要覺得我能幫助他們,就會成為我的學員

2020年時,節目競爭還不是很激烈,我曾打入到前兩百名排行榜(現在當然比較難)我覺得做 Podcast 節目讓我突破了很多,也幫我擴大了人脈

做個人品牌不要只是悶頭做內容,一定要團結力量大!

例如,我會邀請一些我很想認識的來賓上節目,不僅是單次合作,未來還可能有更多 win-win 合作的機會,有些來賓甚至成為了我的朋友

那經營過程有遇過撞牆期嗎?是如何突破的?

2020 年回歸企業後,我經營自媒體的心態改變了

因為我知道未來想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就不再是興趣,變成是以事業角度來經營;

那時候,我有正職工作,又要經營自媒體產製內容,還要寫第二本書…

那時候我就有一點burn out的前兆,有很明顯的憂鬱情況,常常感覺很累,並沒有不想創作,只是覺得蠟燭兩頭燒

後來,我的躁鬱症復發了,以憂鬱症的形態展現出來

因為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就去找了心理諮商師,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會定期看心理諮商師,他也變成了我的人生教練

這過程,讓我的人生觀產生了很大的轉變

以前覺得什麼事都要掌握在手裡,按照計劃走下去,但後來發現,很多事情只能盡人事聽天命,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

「What can you do about it ?」

如果有什麼事情讓我憂慮煩心,我會問自己這句話:

「你現在煩的事情,有什麼部分是你可以控制、可以做的,你就去做那個部分,剩下的就讓它去吧。」

這過程影響了我的處事態度,我也曾在Podcast中分享過這段經歷,談談如何和躁鬱症和平共處

如果你問我,是否願意再走一次這趟路?我是願意的

那段時間讓我做了很多自我覺醒和探索,讓我更了解自己

Burn out 之前有任何跡象嗎?

有耶,就是會有那種常常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我在正職工作上,就是要求很高的人,而且矽谷的工作節奏很快

那時候我在META上班,工作量很大,在副業經營上,我又一周規定要有三篇社群貼文和一集的Podcast節目,光這樣就已經讓我喘不過氣來

我好像要一直逼自己,才能夠維持這樣子的強度和產出的頻率,但那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我還持續地去push自己

所以⋯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那本書,把我徹底擊垮了,大家真的要去看一下那本書《矽谷傳說臥底報告》(笑)

真的是血淚產出的一本書⋯如果有朋友想做不離職創業,你會建議他看什麼書?

第一本是《極簡創業家》,這本書我覺得真的非常好看

他是矽谷的知名電商網站 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所寫

原本他就是走矽谷那一套創業哲學——先取得大量的創投資金,然後朝發展成為一個獨角獸公司

但發展不如預期,公司被迫大幅裁員

當時所有人都勸他趕快把公司關掉,避免嚴重負債,但他翻轉了原本的想法,不再追逐獨角獸企業,完全改變了經營策略

他把公司規模縮小再縮小,甚至一度只剩下他一個人,變成一人公司,後來的命運大家也都知道,Gumroad 成為一個超級成功的微型企業

這本書有兩個很棒的觀念,一個是先創作再創業,這也是我自己走來的軌跡,你可以先從創作出發,等到有一定成就和累積時,再進行創業

因為創作的重點是在於累積影響力,根據100%的法則,社群當中通常會只有 1% 的人進行創作,9%的人會分享或留言,剩下的90%的人只是看內容不參與互動

我們可以成為那1%的人,一邊創作,一邊累積屬於自己的影響力

一開始的創業方向,可以是你創作內容的主題,你用內容去測試市場,並累積受眾,等到有夠多的受眾,影響力也足夠大的時候,你就可以推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這種先創作再創業的方式,可以極小化創業的風險

再來,這本書提到第二個觀念,就是創業之前,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你要解決誰的問題?

第二個,你解決了他們什麼樣的問題?

只要你能夠明確回答這兩個問題,那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好的產品或服務

第二本書是《內容電力公司

他跟第一本書有一個概念很像,就是企業和個人如果想脫穎而出,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內容,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最後再提供產品或服務

他有一個很明確的內容創業模式六步驟;

第一步:找出你的甜蜜點,找到市場跟你喜好的交疊處

第二步:轉換內容,就是不要做市場上已經有的內容,你要稍微去轉換一下重心或特色焦點

第三步:選擇適當平台

第四步:收穫觀眾群

第五步:發展多平台

第六步:創造亮麗的營收

細節還是請大家自己去看書吧!

這本書有很明確的心法跟步驟,教你怎麼樣運用內容行銷來打造自己的品牌,甚至到後端的商業模式都有講到。

當初是怎麼決定自媒體平台的?(Podcast跟網站)

會選 Podcast 跟網站,算是有點誤打誤撞

Podcast 前面有講,是2020年疫情來襲時所成立的節目,沒想到反應還不錯

我一直很喜歡聲音媒體,也一直有想要做一些跟聲音相關的事情,只是那時候正職工作太忙,沒有魄力去做,而疫情來襲,讓我整個腦子瘋了,就一股腦地去做,結果發現這件事真的很適合我,我做起來如魚得水,很享受

其實我不太喜歡露臉,要我去錄YouTube啊、短影音,都比較辛苦,連短影音也是最近才強迫自己一定要做的

網站的話,我是從兩年前開始經營,我一直都很喜歡文字創作,也蠻喜歡寫比較長的文章,所以就開始比較固定地在網站上,發表關於個人品牌、自媒體經營和不離職創業這些主題的文章

後來發現有幾個關鍵字,比如多元收入、自媒體趨勢、不離職創業…等等,我都排進了在首頁,像多元收入、自媒體趨勢還排到第一,我就嚇到了,發現自己找到了甜蜜點

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覺得要繼續做,畢竟SEO是免費流量,而且很精準

總之,選這兩個平台,都是有點誤打誤撞的結果

你 Podcast 節目的來賓都很大咖嘿,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邀約技巧?

憲哥(謝文憲)曾經來過我節目,他那時候就跟我說,其實我現在已經很少接受 Podcast 節目邀約了,但我收到你的邀請信,覺得印象很深刻,有打動我,所以就答應了邀約

我去看了那封邀約信,脈絡大致如下;

首先,我會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紹,不要太誇大,不要把自己講得太好,那也不用過於謙卑,簡單介紹自己是誰,大概一兩句話就好了

接下來,要去跟對方建立連結

要真誠地表達出,你是怎麼認識他的?比如說你看過他的什麼書啊、什麼文章啊、什麼節目啊、什麼影片啊…等等

如果你可以講出是哪一集、什麼內容的話會更好,不要只是隨便寫一兩句話「我很喜歡你的書」啊,這種話大家隨便都可以講

你是真的要被某個東西打動,才講出來

接下來,可以快速介紹你節目的亮點,我會特別提到節目排名、評價,還有受眾

我的節目有個優勢,是我有一部分聽眾來自海外,特別是美國,如果來賓想觸及海外或美國的受眾,就會覺得上我的節目可以擴大他們的影響力

總之,這是一個價值交換,你要盡可能找出節目的優勢,讓來賓覺得上這節目是會有收穫的

經營這兩年,有發現什麼讓 Podcast 排名上升的方式嗎?

Podcast 本身的傳播效力比較弱,所以一定要結合其他的社群平台去導流

再來,你可以把節目逐字稿整理成文章,放在網站上,再附上收聽的連結,這樣大家可以透過 SEO 關鍵字搜尋找到你的節目,增加你節目被搜尋到、被聽到的機會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 Apple Podcast 會偏好剛上架的節目,所以剛上架時,要去衝評價數,你要想辦法讓大家願意跟你互動、幫你留言,這樣才容易衝上排行榜

不過…排行榜都是一時的啦!

因為你很難一直待在那個位置,所以不用太在乎排行榜,只要你的流量穩定、慢慢成長,而且有觸及到對的受眾,這才是比較重要的事情

然後,你也可以多做一些訪談內容,邀請領域內比較知名的來賓上節目,也不要忘記上架之後,要分享給你的來賓,並邀請來賓分享節目給他的粉絲們

最後,一定要規律地更新上架節目,不要忽然兩個月不見,然後某個月又每天都更新(中槍)

Podcast 目前有獨立獲利的方式嗎?

我有接一些業配,業配分為兩種,一種是廣告,像是 60 秒的口播廣告;另一種是整集置入的專訪

我比較少做整集置入專訪,因為如果調性不對,會影響節目的品質和收聽率,所以我會蠻嚴格地選擇

大概要到多少的收聽量或是排名,才有辦法接觸到這樣的機會?你有觀察到一個標準嗎?

就我所知,大概單集不重複下載收聽量達到 1000 以上,就有機會了,這算是最基本的門檻

報價的話,我通常不會只報口播廣告的價格,來找我的合作的廠商,大多會是想談臉書貼文的合作,我會跟他們說:「要不要再搭一個 podcast 的口播廣告?」組一個 package 的價格比較划算

所以單獨報價,我好像沒有報過,但如果要猜的話,一篇口播至少1,000~3,000元吧

有沒有什麼自媒體人很愛做,但你不喜歡的事情?

這題好難…

應該說,我沒有到很討厭,但有兩件事情我比較不建議做

第一個是過度強調人設,很多人認為,建立個人品牌,一定需要有很明確且強而有力的人設

但我覺得,做真實的自己才是經營個人品牌的不二法則,搞人設什麼的,很有可能會翻車,而且做得也不開心、不長久

再來第二個,我觀察在自媒體領域中,有一些創作者會以散發負能量作為經營的主軸

我個人比較不認同,我認為傳遞正能量和建設性的內容,比較能夠幫助受眾成長,而不是讓他們陷入負面情緒

你利用受眾的恐懼、憤怒或悲傷來吸引注意力,這在短期之內可以獲得大量的點擊和關注,但長期來看,對於受眾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不見得是件好事

簡而言之,我覺得負能量作為經營主軸,只能帶來短期的流量和關注,並不是長久之計

而且,我認為內容創作者,雖然和傳統媒體的年代不太一樣,但還是有一些責任,要利用自己的平台來傳遞比較好的、正面的事情

妳自己踏入新領域時的學習策略?

主要有三個策略

第一個是我會做主題式的深入閱讀

我會去找大概五~十本書,在這領域中比較經典的書,這樣可以讓我獲得比較多面向的知識和觀點,讓我能掌握這主題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第二個,我會投資高單價的教練課或線上課程

我每年都會做這件事情,好像有點上癮了,因為我一直都相信,有經驗的教練和專家可以提供你從書本當中無法獲得的實踐智慧和指導

這些課程通常比低單價的線上課程設計得更精良,並且包含了很豐富的學習材料、落地實作任務和反饋機制

你可以跟這個教練一對一的交流,他會陪著你成長,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他

這些投資在短期看來花費很高,但長遠來看,如果不做這件事情,自己悶著頭找答案,可能要花更久時間,還可能走偏路

後來也印證了,學費通常都會很多倍地賺回來

第三個策略是,邊做邊學

比如說,之前學網路行銷,是因為我經營個人品牌需要網路行銷技巧

這樣的話,你可以直接學了就用,並透過實際的數據和成果來檢驗,學習到底有沒有用,知道怎麼調整和優化

如果有機會,對世界廣播一段話,你會說些什麼?

我想要對他們說一句美國作家 Ashley Stahl 說的話:

「不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做你自己,自始至終都一樣。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北極星。」

這句話,每當我比較迷惘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提醒自己

我們都要看清楚自己是誰,不要被一些社會價值觀或者別人認為你要成為怎樣的人而影響,進而去做一些違背你本心的事情

時常提醒自己,忠於真實的自我

最後,推廣一下你近期的服務吧!

沒問題,我即將在台灣時間8月13日(禮拜三)晚上8點半,舉辦一場免費的講座

主題**「掌握三大個人品牌變現秘訣,加速獲利!」**

在這場講座當中,我會分享個人品牌變現的五大商業模式,分析每一種模式的優缺點及適合的人群。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路徑開始嘗試變現

我也會跟你分享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靠近個人品牌,收入破百萬,並且開拓了超過10種以上的多元收入,讓我能夠在 2022 年辭去Meta的工作,全職經營個人品牌和線上教育事業

最後,我還會無償分享個人品牌要成功變現的三大秘訣,讓你可以馬上調整和優化你的商業模式,加速變現

在講座的最後,還會提供Q&A時間,你可以問我任何問題

只要全程參與,還會贈送價值美金50元的打造可獲利個人品牌的路線圖,這是我花了很多時間製作的

所以,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這個講座,這些內容我保證是你在外面聽不到的

分享出去唄!
預設圖片
早安傑森

嘿,早安!我是早安傑森。

我幫助有專業技能的人,創造有品味的個人品牌,並真正賺到錢

文章: 22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