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你會看到很多人,在抱怨臉書貼文的觸及率降低。
數據顯示,目前一篇貼文的平均觸及,落在5.2%左右,如果你跟我一樣,是1,000人的小粉專,那一篇貼文,平均會被52人「瞄」到。
實際上,這數據還是高估,越大的粉專通常觸及就越糟糕,我手上幾個破萬粉的品牌粉專,一般貼文的觸及都是低於2%。
相反的,越小的粉專,觸及率反而更好,這跟粉絲濃度有關,本篇不細談這部分。
講點實際的,我們不當只提出問題的人,當個解決問題的人。
究竟低觸及怎麼解?
臉書平台特質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平台的特質。
臉書是個特別的平台,雖然屬性是社交,但很多人會把他當做吸收資訊的工具。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間,會有朋友來喝茶聊天,也會有人只是來閱讀的「社交型書店」,你的貼文,就像是一本本被陳列在架上的書。
很多人根本不是來看書的,他是來跟朋友喝茶聊天,你硬是要服務生把書丟他到桌上說:「欸這不錯喔,要不要讀讀看」,久了人家肯定就不想來了。
所以,第一個低觸及的解方,就是不要只當書,偶爾偽裝成「喝茶聊天」的那群人,你就有機會觸及到平常不會去翻書的人。
內容品質
再來,你得先去除掉「本我」主義,絕對不是林北貼個文,就應該要讓很多人看到。
先不討論商業利益,純粹就平台體驗來說,在同時間有這麼多「粉專」競爭注意力的情況下,無論你貼文品質如何,站在供需的角度上,你的內容就是供應過剩的產品,所以低觸及不是祖柏克針對你,而是自然經濟法則下的必然。
那這可以怎麼解?
你可以想像去吃到飽的buffet,即便有拿不完的食物,但有些你根本不會拿,有些你只會拿一次,而像是牛排、龍蝦等等上等食材,你就會拿好幾次。
你不會抱怨為什麼大家一直拿牛排,是不是他們下了比較高的廣告預算,純粹就只是他們比較上等,消費者感覺「獲得」了更多。
所以,突破供需法則的必殺技,就是「上等」的內容,它是相對稀缺的。
上等很難定義,也容易讓人卻步,但我認為有個「一字原則」,記住這個字,就可以讓你大體上往上等內容靠近。
這個字是Non-Obvious,不顯而易見!
或是更白話一點:
「只要你的內容離陳腔濫調越遠,他就離上等越靠近。」
請多花些心思設計你的內容,這世界已經夠多廢話了,除非你是林志玲,不然沒人有責任理會你的老梗言論。
退一百萬步說,就算你談論的核心是陳腔濫調,也必須換個新鮮的說法,這是新媒體時代的必備基本功。
創造互動
最後一個解方,是創造互動。
這是最Obvious的答案(被講到爛),卻也是最接近答案的答案。
互動就像是貼文的KPI,一但達標,臉書就會認定此篇貼文有更高的價值,值得推送給更多人,自然就會有更多的觸及,然後像滾雪球一樣;
越多互動→更多觸及→又更多互動→….無限正向循環
所以,你也該把互動當成你的Kpi,而不是去想觸及怎麼那麼低。
前陣子,你會看到很多粉專,發那種一個問題的貼文。
Ex:
- 哪個星座最念舊?
- 前女友半夜打來你會接嗎?
這是創造互動最容易看到成效的妙招,只要問對問題,很多人就會忍不住想回答,但這種貼文,本質上是飲鴆止渴,只適合「媒體型粉專」使用,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請非常酌量的使用這種救觸及的招式,你可能會招來一堆降低你粉專濃度的傢伙。
我認為,更好創造互動的方式,是貼文本身就能讓人產生共鳴或思考,自然的引發互動,這才會造成更良性的循環。
可以實際做的小技巧,是回應留言時,盡可能再引發下一次的互動,不要當個句點王(like me)
小結語
最後小整理一下,我提到的三個拯救低觸及的方法。
- 偶爾假裝成朋友的貼文
- 提供上等的內容
- 自然地創造互動
對內容創作者來說,請盡可能不要讓臉書是你的內容主戰場,因為長期來看,若你沒有佔據任一領域的頭部效應,這裡只會越來越難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