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作者:Nir Eyal & Julie Lee
《專注力協定》這本書,當初看第一眼我就被吸引住了,可能是封面排版有打中我,也有可能是協定這個字眼,讓我覺得很認真,應該不會屁話連篇,但有礙於還有一堆書沒讀,就先把她擱置在心中的小角落,待哪天有緣分再來閱讀。
誰知道沒過幾天就發現我老婆先買了,果然緣分來了擋都擋不住。
書摘這種正經文章,我屁話還是少說一點。
本書主作者是出生於以色列的美國作家Nir Eyal,他曾寫過一本超級暢銷書《鉤癮效應》內容是談如何透過精巧設計的用戶體驗,來創造讓使用者上癮的產品,這本書在新創產業中已算是教科書等級的神書。
而這本《專注力協定》又在說什麼呢?正好相反,他是要將我們從讓人上癮的東西解救出來,找回專注力,運用在人生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
這會不會是作者的一種自我救贖(畢竟害這麼多人對沒營養的東西有癮頭),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深知怎麼讓你上癮著魔的人,現在要提供解藥給你,是我就趕緊搶著喝,不然也至少知道解藥怎麼調出來的。
《專注力協定》分七個章節,我認為作者的核心思想都落在前面四章,所以此篇書摘會特別針對前四章節來講述。
分心的真正面貌
“聚會時,明明沒有重要的事情,卻還是拼命滑手機。”
“打開電腦準備寫作,開了瀏覽器後,卻開始看起不重要的網路文章。”
這些狀況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心已經是現代人的常態,但你可曾察覺分心的來源為何?你可能以為你是對社交媒體上了癮,或自以為是工作狂需要不斷查看E-mail。
作者在書中指出,上述原因只不過是表象,分心最深層的來源就是不適感—你對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感到不適,才需要藉由分心來逃避。
作者稱其為分心的內在誘因,也是所有分心的源頭,要特別注意的是,不適感只能處理無法消除,因為不滿足與不適感是牢牢寫在人類的基因裡的反應,其目的是為了原始人類進化,但這反應卻會阻礙我們的現代生活。
因此,如何處理不適感,就是關鍵的交叉點,若處理的好我們就能持續專注,反之就會分心。
不適感包含了像是焦慮、挫折、被冷落等等情緒,而處理它的方式,作者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Jonathan Bricker的接納與承諾療法,這本來是用在戒菸上的療程,但在對抗分心行為(壞習慣)都一樣有效,作者更進一步將其分為三個步驟和一個特別注意。
步驟一、觀察與覺察
分心衝動來臨時,不只注意其表象,而要關注內在誘因,也就是不適感的來源(孤單、被冷落、緊張等等)
步驟二、紀錄
將發現的誘因紀錄下來(書中希望你紀錄發生時間、分心行為、不適感是什麼)
步驟三、探索
不要抵抗,而是探索這個感受(注意自己生理與心理上的反應,可能會微微發抖、胸口一悶等等,專注在這些負面情緒上)
作者強調,抵抗不適感只會造成副作用,單純的向慾望說不,只會引來更強烈的反彈。這個療程的目的,就是教人們留意、接納、擁抱這些內在誘因,用超脫的感覺去觀察自己的不適感。
這三個步驟,我說老實話,一點也不吸引人,不是那種一看就想試試看的招式,但我自己實測之後挺有效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種減肥法,就是把自己吃了什麼寫下來,這跟上述步驟一樣,聽來無趣實則有強力功效,既然閱讀是為了改變行為,但不仿就自己實驗看看吧。
除此之外,作者還有最後一則注意,就是小心事件與事件間的空擋時間,舉個例:像是開車時停紅燈,原本只打算滑個Line,結果就像掉進蟲洞裡,綠燈了也完全沒發覺。這種一開始只打算短暫分心,卻導致大走神的狀況,很容易藏在任務間的空擋,要特別小心。
面對此陷阱,作者也提出了行動方針,命名為「十分鐘規則」,實際做法是每次當自己快失去控制時,不要抗拒,讓自己有投降的機會,只是先給自己十分鐘的緩衝時間,預約十分鐘後,就可以完全投降去做那件要分心去做的事情。
這方法作者說非常有效(對他自己),也符合心理學上衝動衝浪,這個幫助人改掉壞習慣的原理。
小結
學習專注力跟財務自由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超大的關係,我認為專注力是一個比體力還需要管理與訓練的能力,因為唯有在專注的狀況下,你所花的體力與時間才能真正產出價值,既然這個財富自由之路是要建築在知識體系上的,那你沒專注力去吸收知識,還談屁財務自由。
懂?好啦,好像太兇了,下集見啦。